滁州市纪检监察网>> 廉洁文化>>正文内容

【廉史今读】汉文帝的节俭之道

来源:安徽纪检监察网   发布时间:2025-03-18 16:33

汉文帝刘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,作为大汉帝国的守成之君,他开创了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“文景之治”,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他当政期间厉行节俭的治国之道。

据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,西汉初年,“民失作业,而大饥馑。凡米石五千,人相食,死者过半。”当时年仅八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,前往代地就藩,在代地15年,他亲历了边地百姓“衣牛马之衣,食犬彘之食”的困苦,养成了恭俭仁厚的性格。

公元前180年,刘恒即位后面临全国人口锐减,关中沃野“百里无鸡鸣”的景象,加之自幼学习黄老之学“贵俭尚慈”的思想,让汉文帝从内心深处崇尚节俭,并身体力行,率先垂范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记载,“上常衣綈衣,所幸慎夫人,令衣不得曳地,帏帐不得文绣,以示敦朴,为天下先。”意思是汉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,对所宠爱的慎夫人,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,所用的帏帐不准绣花纹,以此来表示敦厚朴素,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。汉文帝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因为国库空虚、财力匮乏,实则是他内心对民力珍视的外在彰显。

汉文帝的节俭绝不是故作姿态的政治表演,而是慎终如始,一以贯之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称“孝文帝从代来,即位二十三年,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,有不便,辄弛以利民。”大意是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,居住的宫殿、皇家园林、服饰车驾等,都没有增加。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,就予以废止,以便利民众。汉文帝不仅率先垂范厉行节俭,还将节俭写入帝国法典,“后宫侍女裁撤三分之二,服饰禁用锦绣;陵墓‘皆以瓦器’,地宫‘不治坟’;出巡严令‘毋烦民’,随从不过十余骑。”这些举措在当时引发震动,史载“群臣皆惊”。

汉文帝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产生了神奇的示范效应。丞相张苍“老病无齿”,仍坚持食粥度日;太仆夏侯婴“衣敝衣,乘牝马”;连匈奴单于都被这种风气感染,遣使称“皇帝即位,不敢以兵革相加”。这种自上而下的变革带来了惊人的物质积累,太仓之粟“陈陈相因”,京师之钱“贯朽不可校”。但更宝贵的是精神层面的蜕变,贾谊在《治安策》中赞叹:“今俗吏所以牧民者,非有礼义科指可世通行者也,以文帝之俭德化之。”当奢靡不再是地位的象征,节俭便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共识。

未央宫遗址出土的“汉素面半瓦当”,恰似汉文帝留给后世的隐喻:真正的强大不需要华丽装饰,节俭不是弱者的无奈选择,而是智者的大道至简。

当后世将“文景之治”归功于轻徭薄赋时,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治国哲学:真正的盛世,始于君主的自我约束,成于社会的价值共识,终于文明的永续传承。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遗产,或许才是汉文帝留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。(凤阳县纪委监委  刘刚)


上一篇:市纪委监委开展义务植树活动[ 03-22 ] 下一篇:没有了!

网站首页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Copyright 2015 中共滁州纪律检查委员会 滁州市监察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011617号

地址:龙蟠大道 邮编:239000 传真:(0550)3053571

技术支持:安徽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